
4月20日,位于農業農村部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花都實驗基地的標本館展館改造工程通過驗收,標志著海洋生物標本館即將正式對外開放。新展館集標本收藏、科學研究、藝術展示、宣傳教育為一體,通過標本、藝術、場景等多種方式,形象展示了南海漁業生物的豐富多樣和多姿多彩,實現了標本館作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將更好地服務科研創新和社會大眾。
新改造的標本展館劃分為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珊瑚類五個展區,緊緊圍繞“南海漁業生物多樣性”這一主題,以體現南海特色和全所研發優勢為重點,展示了浸制、剝制、干制、塑化等多種類型標本,種類涵蓋魚類、甲殼類、貝類、頭足類、藻類、海龜類、珊瑚類等海產生物,以及黃唇魚、鸚鵡螺、唐冠螺、硨磲、玳瑁、中華白海豚、瓶鼻海豚等珍稀、瀕危動物。
在此次改造過程中,除對原有一批標本進行修復、整型、上色外,還在“南海漁業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共享利用”項目大力支持下,新增了各類標本300多件,涉及魚類、甲殼類、藻類、貝類等,其中藻類塑化標本采用專利技術制作,保留了海藻原來的形態和顏色,栩栩如生。
標本館始建于1954年,2014年遷至重點實驗室花都基地,目前總面積1080平方米。標本館收藏了自1953年建所以來歷年采集、館際交流、國際友人贈送的大量標本,包括浸制標本4500多瓶、干制標本90多件、貝類400余件、藻類壓制標本200余件等,標本收集區域以我國南海為主,東至臺灣淺海、西至北部灣,南至西、南、中沙群島,最深海域達1308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