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由農業農村部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牽頭承擔的亞洲合作資金項目“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現代漁業合作”按照任務要求,在中國農業農村部的部署和指導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廣西區東興市北侖河口舉辦2021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聯合增殖放流與養護活動。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彬出席活動,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副部長馮德進和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大使熊波發表視頻講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小虎、南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重點實驗室專家江世貴等參加活動。
為有效緩解北部灣漁業資源衰退,加速漁業資源恢復,推動中越兩國漁業資源養護技術提升,自2016年起,重點實驗室就牽頭承擔了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養護項目”,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兩次在北侖河口組織實施項目增殖放流活動,開展了真鯛、紅鰭笛鯛、青石斑魚、長毛對蝦、墨吉對蝦的苗種繁育和放流工作,放流總數量超過8400余萬尾。根據分子標記回捕鑒定和評估結果顯示,黑鯛回捕比例達17.29%、長毛對蝦回捕比例達32.19%,直接投入和產出比在1:5.59,不僅有效促進了漁業種群資源恢復,也增加兩國漁民收入和漁業效益。
2021年,重點實驗室啟動實施亞洲合作資金項目“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現代漁業合作”,包括承擔 “2021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養護”任務;此次活動共向北部灣水域投放魚蝦類苗種近5600萬尾,其中黑鯛、黃鰭鯛、花鱸等魚類3種,日本對蝦、斑節對蝦等蝦類2種,同時進行了傳統掛牌標記和分子標記,后續將深入開展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放流種類的遺傳多樣性監測等研究工作。
中央外辦、外交部、農業農村部、中國海警局等部門,廣東、廣西、海南三省有關地方與部門,越南駐華大使館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和放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