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任務
(一)觀測監測任務
1.漁業資源動態監測與調查
(1)南海及其河口水域漁業資源種群及其生態學調查與評估。
(2)南海及其河口水域漁業可持續利用的管理措施與對策。
(3)南海人工魚礁建設、生物棲息地修復和海洋牧場化研究。
(4)漁業資源及作業行為的科學管理與監控。
2.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質量評價
(1)南海及其河口水域漁業生態環境系統演化的規律。
(2)人類活動與漁業生態環境的關系。
(3)漁業生態環境變化對漁業生物的影響。
(4)南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預警預報與防治、保護。
3.水產種質資源監測、保存與開發利用
(1)南海重要水產種質監測與評估。
(2)南海水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開發利用。
4.漁業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調查
(1)南海珊瑚礁和海藻場等典型生態系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價。
(2)南海珊瑚礁和海藻場等典型生態系保護和修復。
(二)試驗示范工作
實驗站針對我國近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近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結構變化、漁民產業結構調整等現狀,圍繞南海漁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開展科學觀測、科學實驗以及技術示范工作,重點在漁業資源動態監測與調查、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質量評價、水產種質資源監測和保存與開發利用、漁業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調查等研究方向和領域,開展項目研究和數據監測的工作。實驗站將開展南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生物技術、生理生化、生物繁育、資源增殖、水動力學、音響馴化、漁業聲學、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等實驗示范研究。發展傳統適用技術、先進的聲學調查技術和漁業3S監測技術相結合的海洋漁業資源監測和研究技術體系,獲取長期、穩定、直接、綜合的漁業資源原始資料和基礎數據。
二、發展目標
推進完善觀測研究體系、人才隊伍和實驗條件建設,不斷加強技術力量與基礎設施條件建設,豐富監測手段,使實驗站具有野外常規觀測、定點在線長期觀測與遙感監測的能力,建立短期與長期、平面與空間相結合的立體監測平臺,建成觀測研究水平、觀測研究能力和實驗條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現代化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迅速提高南海區海洋綜合監測調查能力和科學實驗手段,實時掌握南海漁業資源環境動態,為南海區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有效地為國家有關部門更好地管理海洋漁業資源環境、進行社會發展決策等政府行為提供科學依據,使我國在與南海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中處于有利地位,達到合理養護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和保護修復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目的。
三、發揮作用
為我國相關法規的制定、漁業及相關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決策、國家海域劃界等提供參考資料,為南海的功能區劃、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策、各級政府的漁業和環境規劃、自然保護區建設、漁業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建設和沿海建設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為南海區進一步開展生態動力學、生態系統模型、氣候變化與漁業資源變動關系、生物多樣性及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種質資源保護等更深層次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資料。
主要表現在:
(1)為我國政府漁業主管部門提供熱帶亞熱帶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動態趨勢和科學管理的依據;
(2)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與海洋生態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3)為我國政府漁業主管部門制訂長期漁業發展規劃,合理保護、利用漁業資源和促進我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4)為我國與其他資源共享國進行漁業談判提供科學技術后盾;
(5)為南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發布提供基礎數據;
(6)為漁業生產部門提供科學理論依據,產生重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2009 ICP備案號:粵ICP備xxxxxxxx號